外形看上去只是普通香烟,实际却“暗藏玄机”。为了缓解工作压力,网络主播王女士无意间接触到一种“叶子烟”,殊不知却掉入了新型毒品的陷阱。所谓“叶子烟”,其实是合成大麻素类毒品和普通烟丝混合而成的卷烟。
警方掌握相关线索后,抓获了向王女士等人售卖“叶子烟”的刘某,经查,刘某本人就是一名瘾君子,其明知所谓“叶子烟”是新精神活性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仍故意实施贩卖。近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以贩卖毒品罪,判处刘某有期徒刑8年,并处罚金8000元,追缴其违法所得并予以没收。
“叶子烟”、毒“邮票”“神仙水”“跳跳糖”……近年来,以新精神活性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层出不穷、花样繁多,经过乔装打扮,悄悄潜伏在人们的周围,对各地政法机关的打击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打击惩治新型毒品存在哪些难点?各地政法机关打击整治这类违法犯罪有何成效?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重点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近日,贵阳海关所属贵阳龙洞堡机场海关在国际邮件监管中发现来自境外的进境邮件机检图像可疑,结合风险布控指令开箱查验,发现邮件内有两张真空密封袋密封的纸卡。
经鉴定,两张纸卡藏有致幻剂LSD共计100片。这种俗称“邮票”的新型毒品,外观材质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吸墨纸,所含主要毒品成分有麦角二乙胺(LSD)或苯乙胺类物质等。
据介绍,不法分子将预先印好的纸张浸入毒品溶液,制成与传统邮票大小、颜色近似的成品。这种“邮票”体积小、好携带,隐蔽性极高。因为外观新奇,加之有不法分子以“没有危害、不会上瘾、体验新奇”等谎言进行包装,让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掉进新型毒品的漩涡。
毒“邮票”并非个例。大连海关所属大连邮局海关查获2包含有四氢大麻酚成分的“软糖”;兰州市公安局缉毒支队在工作中查获包装成饮料的、含有新精神活性物质成分的“功能潮饮”2.3吨;上海警方抓获一名将含有新精神活性物质的“0号胶囊”,包装成成人用品售卖牟利的犯罪嫌疑人……新型毒品套上各种伪装,大量涌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禁毒教研室主任张黎告诉记者,当前新型毒品的范畴已经得到很大的扩展,主要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模仿被管制毒品而创制的新精神活性物质,例如合成大麻素类物质、色胺类物质等;二是将多种毒品成分混合而成的混合型毒品,例如“开心水”“彩虹烟”;三是将毒品成分添加到食品、饮料、烟草制品中的伪装型毒品,例如“毒巧克力”“毒咖啡”“上头电子烟”等。
张黎指出,包括新精神活性物质在内的各类新型毒品,具有与传统毒品相似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危害不容小觑。一些混合型的新型毒品,因不同成分之间发生协同或叠加作用,可能会导致更加严重的毒副作用,形成急性过量中毒甚至死亡的后果。与传统毒品相比,新型毒品在外观上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这对潜在滥用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诱惑力更大。一些不法分子还利用新型毒品的麻醉或抑制作用,进行强奸、猥亵、抢劫等犯罪活动。
“随着毒品刑事政策的日益严厉与禁毒防控工作的日益深入,海洛因、甲基苯丙胺等传统毒品价格走高、渠道萎缩、供应减少,滥用规模呈下降趋势。而新精神活性物质是对已有化学合成物质(毒品)进行结构修饰或创新,制作简易、成本低廉,社会关注度相对较低。”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白春子说,相较而言,吸毒人员为满足毒瘾自然会转向寻求新型、非惯用毒品来替代传统毒品,实践中涉合成大麻素、甲卡西酮、曲马多等新型毒品犯罪案件增多,吸食“笑气”等替代物质情况时有发生,部分地方甚至出现制造、贩卖合成大麻素等新精神活性物质犯罪案件。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随着法槌敲响,安徽省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于近日二审终审一起贩卖含有合成大麻素电子烟油、非法经营一氧化二氮(俗称“笑气”)案件,以贩卖毒品罪、非法经营罪、洗钱罪数罪并罚判处被告人陈某聪有期徒刑17年,并处没收财产8万元、罚金6万元,对赵某龙等其他11名涉毒被告人分别判处有期徒刑。
经查,2021年7月,陈某聪、赵某龙等人为牟取非法利益,将含有毒品合成大麻素的电子烟油与普通烟油进行勾兑,互相贩卖或者通过快递贩卖给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其他人,作案180余起。2020年6月,陈某聪在不具备经营危险化学品相关资质情况下,多次购进一氧化二氮,分装成小瓶后贩卖,非法经营数额5.7万余元,获利3.5万元。
2018年至2022年,辽宁全省法院审结一审毒品犯罪案件10194件,涉新精神活性物质及国家管制的麻精药品等新类型毒品犯罪逐渐增多;近5年,北京西城法院审理涉新型毒品犯罪案件所占比重呈现上升态势,由2018年的68.8%上升为2022年的80%;2019年至2022年3月,全国检察机关起诉涉新型毒品犯罪16万余人,其中,起诉涉新精神活性物质犯罪1.8万人……一条条数据都在说明:涉新型毒品案件占比呈上升趋势,数量不容小觑。
然而,实践中,对新型毒品的打击存在难度。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新型毒品犯罪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兴寄递业发展,“互联网+物流寄递+线上支付”非接触式手段已成为贩运该类毒品的重要方式,实现“人、毒、财”分离,犯罪手段更加隐蔽,导致证据收集、审查难度增大。
白春子分析指出,新精神活性物质包装形式多样、时尚新颖,让接触到的人难以识别其实际上是已纳入国家管制的毒品,如毒奶茶(含氯胺酮等)、“小树枝”(含合成大麻素)等。有的新型毒品如毒“邮票”(LSD致幻剂)甚至仅通过皮肤接触就能产生与吸食同样的效果,其隐蔽性和诱惑性不断增强,部分吸毒人员甚至认为吸食新精神活性物质不会成瘾,不属于违法行为,以至于一些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因缺乏识毒拒毒能力而陷入泥潭深渊。为避人耳目,吸食新型毒品的人员更多选择在私密场所或者通过网络视频聊天聚众吸毒,很难被及时发现并管控。
打击新型毒品,有关部门积极行动。
今年4月3日,公安部集中发布百项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其中,针对实战中快速更新迭代的新型毒品,制定了单次覆盖168种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检验方法标准;为支撑禁毒防线重心前移、全链条打击毒品犯罪,制定了7项易制毒化学品检验标准。
此外,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加强综合防范和专项治理打击方面,我国公安禁毒部门针对各类风险因素,综合采取传统方法和新兴手段,部署开展打击芬太尼类物质等新型毒品犯罪专项行动,严密防范新型毒品研发制造,确保国内没有形成新型毒品滥用规模。同时强化排查管控,完善制毒前体、成瘾物质的列管和管控机制,加强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全要素管理,通过前端管控、源头治理,有效防范遏制涉毒风险的滋生蔓延。
近日,天津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打击毒品犯罪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毒品犯罪案件审判白皮书(2019年-2023年)》及典型案例。会上指出,当前新型毒品加速变异、形态不断翻新、种类日渐多样,同时随着电子烟的流行,走私、贩卖大麻油的毒品犯罪现象日益突出,对法院审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鉴于毒品犯罪隐蔽性较强、犯罪分子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等情况,我们严格审核毒品的提取、称重、取样、鉴定等程序,明确在案毒品来源、净重和去向,确保在案证据之间能够相互印证,足以排除合理怀疑,准确定罪量刑。”
针对当前利用“互联网+寄递”实施贩运毒品等违法犯罪活动多发的情况,最高检于2021年10月20日向国家邮政局发出“七号检察建议”,同时抄送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12个有关部门。据介绍,接下来,检察机关将进一步加强与邮政、医药卫生、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健全协作机制,加大信息共享。对于办案中发现的未被列管但存在滥用的新精神活性物质,检察机关会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列管意见。
“新精神活性物质的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和全社会齐抓共管、通力协作、形成合力。预防和打击消灭新型毒品犯罪,不仅要靠事后打击,关键还在如何预防。”白春子认为,政法机关要通过办理各类毒品犯罪案件,梳理总结新情况新问题,延伸司法办案效果,采取经济、社会、文化、法律、行政等多元化手段对毒品问题进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将遏制毒品犯罪与治理吸毒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挤压末端毒品需求来促进减少前端毒品供应,推动毒品治理模式由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积极预防转型。
打防控治“一键办案、一标互通、一管到底、一水溯源”;麻精药品数字化监管;易制毒化学品行政审批“智能备案”“网上秒办”……在有关部门、各地政法机关开展禁毒工作的过程中,技术手段成了一柄利剑。
近年来,我国禁毒科研工作推动了毒品检验鉴定、污水监测、毛发验毒、毒品成瘾性和危害性评估等技术的发展应用,有力填补了国内禁毒技术应用空白。
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毒品实验室目前已累计筛查全国公安和海关报送的可疑缴获样品近1万份、核磁共振波谱图130万余份,共发现各类新精神活性物质340余种,兴奋剂50余种,其中30余种物质为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和报道,已开发覆盖全国6430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监测毒品滥用数据平台。
为简化易制毒化学品企业行政审批程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浙江省公安机关会同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对易制毒化学品企业开展禁毒信用评价,对模范单位网上规范提交购买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申请的,信息系统即刻出具备案证明,实现企业即报即批、网上秒办,2022年保障了3400余万吨易制毒化学品流通安全。其中,安吉县在全省首创上线“麻精药品数字化监管应用”,打造数据中心,接入全县400余家医药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以最小单位粒、支计量,确保全县现有麻精药品底数清、情况明。截至目前,已采集麻精药品136类、出入库信息5.7万余条。依托该系统,可对涉案麻精药品开展溯源倒查,锁定开药机构,服务案件侦办。
在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药科大学禁毒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科研人员已经构建了基于城市污水分析的毒情评估技术体系、毒品原植物定性检验鉴定及溯源技术体系、新精神活性物质快速预警筛查新方法。该实验室研发的城市污水中痕量毒品富集和检测技术,已在全国367个城市推广应用,目前已完成2万余份污水样本的监测,为国家禁毒办制定技术规范提供重要依据。
“面对毒情形势的新变化、新挑战,必须牢牢把握禁毒工作中心大局,综合运用多元化、智能化的监测预警技术,掌控涉毒违法犯罪活动的运行规律,为识别防控各级涉毒风险、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策略提供重要依据。”张黎认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应当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注重挖掘各类涉毒数据的内涵与特征,通过对毒情数据的实时监测、趋势预测与风险警示,实现对毒品问题的科技治理、数据治理和前瞻治理。
漫画/李晓军 【编辑:刘湃】
2023年5月,我国的珠峰科考队员再次攀上地球之巅,开展科学考察研究。作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这片高原对全国、全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气候变化影响深远,但各项研究都表明,我们的青藏高原正在从“高冷”变“暖湿”。
“高冷”的“亚洲水塔”
青藏高原有一个响亮的称号,叫“世界屋脊”,因为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但是青藏高原并非生来就是高个子。
约1亿年前(也就是在恐龙称霸地球的时代),携带着印度大陆的板块开始与南极板块分离,并向北移向亚洲大陆;在5500~4500万年间,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并持续了几千年,才使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有了“长高”的契机。
到现在为止,印度洋板块仍在挤压着亚欧板块,使得板块边界上的喜马拉雅山脉持续增高(约每年几厘米),成为当今地球上的最高山脉,并由此改变了亚洲的地貌格局,塑造了现今南亚和东南亚季风的气候模式。
你可能没想到的是,青藏高原还是实打实的“年轻人”——它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之一,始终活跃在地壳运动的最前线,现在的青藏高原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2020年12月8日,我国和尼泊尔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测量高程是8848.86米,这是历史上精度最高的珠峰高程测量结果。
△2020年5月27日,13名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与国旗合影。图片来源:科技日报
除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另一个称号也广为人知,那就是“亚洲水塔”。
你可能会奇怪,这里这么高,这么冷,怎么还能成为“亚洲水塔”呢?是的,看似神秘莫测的“高冷”高原,才是亚洲真正的“水乡”。
其实,能成为水乡,是因为青藏高原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一个是,高原隆起的过程中,不断有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了许多断裂带,由于山间坑洼不平,这就给湖泊的形成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第二个是,青藏高原是除南北极以外,冰雪储量最大的地区,这里广泛分布着冰川(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积雪(常年积雪面积约为30万平方千米)、多年冻土(面积约为130万平方千米)等固态水体。
在冰雪融化和降水的加持下,这里拥有了我国最多的湖泊,占到我国湖泊总面积的一半。
2021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结果显示,这里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数量达到1400个,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千米。每年仅蒸发的淡水就达到517亿吨,相当于3570个杭州西湖的水量。
高原湖泊不仅数量繁多,还各有各的魅力。
在高原的众多湖泊中,不仅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青海湖;水量最大的湖泊——纳木错;第二大咸水湖——色林错;还有茶卡盐湖、羊卓雍错等等,这些湛蓝的“眼睛”吸引了全世界游客纷至沓来。
当然,青藏高原绝不是花架子,由于具有高地势,在地形和重力作用下,水源源不断地流出高原,孕育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及亚洲其他大江大河,为近20亿人提供可靠的水源。
它不仅塑造了亚洲的地形地貌,也对亚洲乃至全球的气候都有着深远影响。没有它的哺育,也无法诞生东亚、南亚和中亚大河流域璀璨的人类文明,因此它被冠以“亚洲水塔”的美誉。
“高冷”变“暖湿”
像“亚洲水塔”这样的水塔在全球都有分布,它们对全球水循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青藏高原看上去最为恢宏壮丽,在全球78个水塔单元(主要河流流域与基于海拔和地表粗糙度的山地地形之间的交叉点)中,青藏高原包揽了16个,拥有最重要的地位。但同时,它也是最脆弱的。
过去50年,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暖最强烈的地区之一。1961年至2020年,这里的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达0.35摄氏度/10年,超过同期全球增温速率(0.16摄氏度/10年)的2倍。快速变暖导致降水的增多和冰川冻土的加速消融,使得高原越来越暖湿,湖泊面积也有了显著扩张。
△色林错的水域有了明显的增加。图片来源: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青藏高原1981年至2020年的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14毫米;2000年至2020年青藏高原湖泊水体面积总体呈持续增加态势,2020年水体面积达70304.5平方千米,80%以上的湖泊都在扩张,中部和北部湖泊扩张更为明显。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最新研究也指出,2002年至2018年期间,青藏高原内流区18个大型湖泊(大于300平方千米的湖泊)的湖泊水储量以约26.92毫米/年的速度增加。由于区域变化速率差异,色林错湖域面积还在2014年超过纳木错,成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暖湿的趋势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也是一致的。
而这,只是青藏高原被全球变暖影响的“冰山一角”。
在变得“水汪汪”的同时,青藏高原的冰川和冻土面积正在减少。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发现,过去50年来,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冰川面积退缩了15%,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减少了16%。在青藏高原实际观测的82条冰川中(主要在我国境内),55条冰川处于退缩状态,其中藏东南地区冰量亏损及面积萎缩幅度最大。湖泊末端的冰川比陆地末端的冰川退缩和变薄更快,2020年,1019个冰川终止为湖泊,总面积为3337±10平方千米,占冰川总面积的7%。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冻土和冰川?
冻土,通常被形容为地球的“天然冰箱”。影响着地球和大气间的水热交换、地表水文过程、寒区生态系统以及寒区工程建筑物的稳定等。青藏高原分布着世界中低纬地区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区,1961年至2020年,多年冻土的面积减少了16%,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和公路安全)。
冰川,是重要的淡水储备资源。由于冰川的消融,2002年至2017年,青藏高原陆地水储量以约100亿立方米/年的速度下降,长此以往,将带来下游居民的用水危机。
△不同年份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
冰川融水每年还向下游输送了大量的生物活性元素(如铁、硅、磷、有机碳)和有害元素(如汞、砷),影响下游陆地或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最终影响全球物质循环并反馈给气候系统。
△2018 年在西藏的林芝加拉村东普沟发生冰崩。
同时,冰川消融进一步加剧了冰岩崩-碎屑流、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等冰川灾害链。不仅如此,湖泊水位升高、湖面扩大,既容易发生溃决,还会改变长江北源地区水系,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近10年,喜马拉雅山地区新增5次冰湖溃决灾害。其中,2013年7月15日的洪水与冰川泥石流灾害,致使下游14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受灾,经济损失达2亿元。
2018年,雅鲁藏布江下游加拉村附近色东普沟发生冰崩堵江,导致雅鲁藏布江下游水位上涨十余米,对沿岸居民及交通线路构成很大威胁。
△青藏高原湖泊关键水循环要素组成。
再这样下去会怎样?
可以预见的是,要是高原的冰川冻土状况继续恶化下去,带来的影响可不仅仅是攀登珠峰越来越难。
世界气象组织曾设定过一个目标,就是到21世纪中叶,全球气温比工业革命前上升不超过2摄氏度,并将其称之为“中等气候升温”。在这种情况下,青藏高原的增温会达到4摄氏度。
更为严峻的是,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这一目标可能都很难达成。
2022年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未来5年全球平均气温超过1.5摄氏度的可能性为50%,这一概率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研究表明,即使能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到21世纪中叶,青藏高原水储量净损失也或达到2300亿立方米,这大概是6个三峡的总库容。
另一研究也指出,在中等排放(温室气体排放量处于中等水平)情景下,青藏高原内流区湖泊未来水储量增加的趋势也将变缓,到21世纪中叶,湖泊水储量的增长速率将下降到过去20年的40%左右。
未来全球最可能面临缺水危机的16个大城市中,12个都位于青藏高原周边及其中下游地区。供水能力的大幅下降和水资源的严重不平衡甚至可能带来其他问题。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原植被变绿与冰冻圈退缩,会导致高原地表反照率不断降低,这一趋势预计在未来将持续增强。
随着1.5摄氏度临界点的不断临近,一个持续升温的地球将会对青藏高原带来怎样的影响,简直不堪设想……
2023年6月20日,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ICIMOD)发布的评估报告指出,如果不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兴都库什-喜马拉雅(HKH)地区冰川总体积的80%将在本世纪末消失——这甚至远远超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最坏情况的预测。
不仅是青藏高原,过去20年,全球冰川的质量损失一直在加速。2000年至2019年,冰川质量平均每年累计损失2670亿吨。冰川消融的影响也远不止海平面上升这么单一了。全球变暖下的青藏高原生态失衡只是人类活动“大手笔”下的一个缩影。
2023年4月20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说,如果各国继续维持目前的政策,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会上升2.8摄氏度,这将是“世界的死刑”。
如果那一天注定到来,我们应该如何适应这个愈发极端的世界呢?或许,终止“死刑”的按钮就攥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